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社會萬象> 橋 架構蘭陽歷史與文化

社會萬象

字級

橋 架構蘭陽歷史與文化

【人間社記者 林澄杉 宜蘭報導】 2020-10-11
蘭陽溪阻斷了宜蘭、羅東兩地區的交通,也將蘭陽平原劃分成「溪北」、「溪南」兩個疆界,在文化、經濟及政治上,形成迥然不同的差異。藉由蘭陽大橋、牛鬥大橋、泰雅大橋、葫蘆堵大橋及噶瑪蘭大橋的興建,逐漸破除疆界的障礙,也形成多采多姿「橋的文化」,化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。

首先談到歷史最悠久的蘭陽大橋,啟建於日治時期,據耆老描述,當時還只是木板吊橋,每逢車輛經過,行人必須緊扶橋邊的纜繩,以防車行經過劇烈的振動。後來曾兩度改建為鋼筋混凝土,但因老舊且橋面凹凸,終於報廢,另在緊鄰橋面的溪床上游,興建六線道新橋,成為今日台九省道貫穿南北的主幹線。

每逢重大節慶或活動,蘭陽大橋除扮演南北交通要衝,更是文宣、廣告競相角力之處:國際童玩藝術節、五結走尫、礁溪溫泉季、三星銀柳節,旗招林立、整齊畫一,尤其溪畔二結王公過火,高入天際的招魂七色彩幡,望之儼然。農曆年期間,為迎接春節歡樂氣氛,更有張燈結彩景象,顯見太平盛世。10月10日國慶日,國旗飄揚,一片旗海,舉國歡騰。

濱海公路上的噶瑪蘭大橋,位於蘭陽溪出海口,可遠眺龜山島,風景十分美麗。自國家十大建設北部濱海公路完成,台2省道猶如一條巨龍,盤據台灣東北角,每逢颱風季節來臨,都奇蹟式地轉向,「龜蛇護海口」傳說甚囂塵上,蘭陽平原子民,無不感念總統蔣經國先生的恩澤。

鑑於宜蘭臨山地區交通困難,為平衡地方建設,遂於1995、6年間,牛鬥大橋被大水沖毀之際,另在天送埤與崙埤之間,興建泰雅大橋,連接三星與大同鄉。橋身設計頗具巧思,拉弓造型的路燈、菱形的裝飾圖案,以紅、棕、褐三色為主的色彩,融入原住民的圖騰風味,北橋端入口還有流暢匝道,橋面視野遼闊,俯視溪水東流,水色山光景色怡然。

葫蘆堵大橋千禧年興建,以員山鄉蓁巷、七賢村原始稱呼為名,因為這裡曾是清朝設立的22個隘口之一。根據先民傳言,當初在此設立隘口的主要目的,是防止居住在山區的原住民下山出草殺人。葫蘆堵大橋的通車,為員山與三星兩個鄉的居民提供捷徑,葫蘆堵大橋橋面上的欄杆,是以十二生肖的動物圖騰為裝飾,十分的特別。

跨越蘭陽溪的六座大橋,依序排列在蘭陽平原上,便利了交通,也溝通了人的情感。然而在其他支流上無數的小橋,更為純樸的鄉民文化做見證,發揮了各種族融合與人文素養,寫下永恆的歷史:位於三星尾塹的歪仔歪橋,橫越羅東溪,早期是太平山林場小火車(俗稱五分仔車)行駛的木橋,經二度重建更名為清洲橋,後來仍沿用舊名,表示對先民的尊重與懷念。

宜蘭市黎霧橋,有巨大拱形橋樑,位於外環道路,是跨越宜蘭河的新建鋼構大橋,源起於宜蘭市與美國堪薩斯州黎霧市,在1988年締結姐妹市,因兩市友誼至今發展仍深厚、穩固,經過兩國歷屆市長定期互訪,考察地方建設並進行市政經驗交流,形成宜蘭地標。


12345678910第1 / 255頁
追蹤我們